□程遂营肖建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如果把人类文明发展划分为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那么物质时代以满足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为主要的立足点,物质活动占主导地位,人和自然的关系起支配作用;精神时代则以满足精神需求和精神利益为主要的立足点,精神活动占主导地位,人和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必然规律是由“物质时代”跃迁到“精神时代”,也就是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文化跃迁”现象。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质时代”,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我们从总体上告别了物质绝对匮乏的时代,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遭遇了不少挑战和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愈来愈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时期,就是要统筹考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全面提高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不断丰富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为实现物质文明时代向精神文明时代良性跃迁奠定重要基础。
世界发展经验也表明:现代化的程度越高,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就越高。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均出现了“文化转向”,实现了“文化跃迁”,保持了较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近30年来,美国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20%,美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71.44,排名世界第一。从蜘蛛侠、钢铁侠等漫威经典动画人物,到华纳兄弟、迪士尼等好莱坞电影巨头,再到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美国不断巩固“芯片”“薯片”“大片”优势,在全球拥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霸权。日本早在1979年就提出“文化立国”,发布《文化的时代》报告书,1996年正式公布实施《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目前,日本已经形成以动漫、游戏、音乐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矩阵,相互促进,带动周边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出高达1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奥特曼、熊本熊、皮卡丘、机器猫等形象经久不衰,宫崎骏等家喻户晓,这些都使日本在世界发展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河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在这里建都。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058处,河南共有357处,仅次于山西;在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市排名中,郑州以81处排名全国第三。在古都学会评定的“十大古都”中,河南就拥有四个。十三朝古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东京汴梁在1000年前就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大都市。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殷墟的发现与发掘更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五千年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项目累计已超过50项,持续领跑全国。
河南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故乡,中华儿女都能在这里寻根。河南是中国姓氏的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总共4820个汉族的姓氏当中,起源于河南的就有1834个;当今中国的120个大姓中,有97个起源于河南,占据整个汉族人口的80%。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主流思想均发源于河南。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商汤、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范蠡、商鞅、苏秦、吕不韦、李斯、贾谊、张衡、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贺、岳飞等名人不计其数。《易经》《尚书》《诗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成书于河南,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中华儿女心灵,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部署。在新的历史时期,河南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以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为路径,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目标,全力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用持续的“破圈效应”有效弘扬了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河南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探索出一条以文兴业的新路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更大力量。
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本来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这段论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站在时代之维来看,一是文化具有驱动功能、展现发展力。既作为重要因素推动了经济发展,还作为重要力量源泉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促进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文化具有创新功能、展现创造力。既可以推动科技创新,还能够推动理论创新和文艺创新。三是文化具有先导功能、展现引领力。不但可以引领发展方式,还有效引领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站在民族之维来看,一是文化具有传承功能、展现生命力。不但有语言文字的传承,还有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二是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展现凝聚力。一方面人民可以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认同、维护国家安全。三是文化具有自强功能、展现竞争力。不管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文化都可以为国家增强竞争力。站在价值之维来看,一是文化具有定向功能、展现变革力。既可以坚定崇高信仰,还能够坚定伟大信念、强大信心。二是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展现稳定力。不断强化伦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文化具有认知功能、展现和谐力。既能够端正价值取向、提高审美趣味,还能够明辨是非曲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总体来看,以文兴业最终要把以文化人作为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不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譬如通过革命文化的学习,要让广大群众深刻地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文化大省的现状与挑战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但却不能称之为文化强省。与紧邻的山西、陕西相比,河南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虽多但却零散,且历史破坏严重,无法直接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影响力。具体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偏小。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河南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590.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6%,低于全国水平。从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营收来看,河南2871家企业实现2405.26亿元收入,仅占全国119064亿元的2%,远远落后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从中部地区重点城市来看,2020年郑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38.76亿元,GDP占比0.36%,远远落后于长沙的8.7%。
二是经营主体建设落后。2022年,中国旅游集团20强河南未有一家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中仅有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入选。至今,河南没有一家主板上市的文旅文创企业。
三是新型文旅项目偏少。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现象级文旅项目成功圈粉,建业电影小镇、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相继引爆市场,但总体来看,康养旅游、考古旅游、体育旅游、数字文旅等新型项目仍然较少,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四是文艺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很多作品脱离实际和生活,娱乐性大于教育性,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爆款产品匮乏。
五是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不均衡、不充分,文化效能低下。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之间差异悬殊,文化场所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资金投入不够,产品老化严重。
六是文化人才支撑不够。2019年在每10万人口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指标上,我省排名靠后,仅高于云南、西藏、贵州和广西。“千人计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数量在全国排名靠后。
七是体制机制不活。以《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等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揭开了海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角,但还有大量的资源被束缚在陈旧的体制机制当中,无法实现有效的开放共享,潜在效益也得不到充分释放。
全面推进以文兴业的路径选择
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必然选择,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具体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切需要传承发展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迫切需要从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率先实现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迫切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让人们感悟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繁荣兴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有之义。河南完全具备通过“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开发、再创造,重铸中华文化新辉煌,全面促进以文兴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大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立足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重要地位,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坚持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历史探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线,聚焦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中华文化超级IP,突出国际范、中国味、中原韵,系统梳理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具有重大价值、突出影响、关键意义的资源,集中打造重大标识,加强宣传推介,创新研学旅游、博物馆旅游方式,打造新业态谱系,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二是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行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促进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动漫、手工艺、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助推乡村振兴。重点开展“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乡村文化合作社”“非遗点亮老家河南”“民宿走县进村”等系列创建与活动,创新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走出以文兴村的“河南模式”,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是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坚持“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对文旅文创资源开展整合化利用、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把创意、设计、数智等元素充分融入文旅发展各环节,加快构建形成以IP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实现文旅资源观、时空观和产品观重构,全面贯通文创资源端、创意开发端、生产营销端,提升文创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探索文化文物资源与新技术应用的跨界融合,做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精品演艺、推行沉浸式体验消费等。
四是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支持当代文学艺术创作,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加强对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创作的规划引导。抓好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五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美好公共文化空间。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提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益,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试点。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加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六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和企业集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保护民营文化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积极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印刷、数字创意、数字动漫、数字娱乐、高新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信息、建筑、制造等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