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星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努力走出农业大省统筹城乡的新路子,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这是锚定“两个确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战略选择。要在把握城乡演进规律和趋势、乡村功能愿景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规避后发劣势,放大比较优势、塑造发展胜势,打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赶超,干在实处、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更加出彩,筑牢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盘。
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好统筹城乡的新路子,既是农业大省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大省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统筹城乡是农业大省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也是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任务之所在,对于农业大省来说,更是如此。农业农村不仅是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更关系到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在农业大省现代化进程中,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尤其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因而,必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补上农业农村这块短板,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是农业大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城乡区域差距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制约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2022年,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6,尽管低于2.45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从绝对值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全国低10799元和1436元,且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呈现扩大态势,从2012年的12918元扩大到2022年的19786元。目前,农业仍是全省1100多万人就业的产业,农村仍是全省4200多万人常住的家园,只有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才能让农民全面发展、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才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畅通城乡循环是农业大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2022年,河南常住人口9872万人,位居全国第三,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这是河南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尤其是每年约150万人的城镇化进程、2万多亿元的社会消费水平,对各类技术、产品、服务的需求空间广阔,使得中原市场成为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要地。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激活农业农村潜在的投资需求和消费动能,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经济韧性和战略纵深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人口多所蕴藏的创业商机多、孕育的创新活力强、蕴含的市场需求大的优势,在统筹城乡的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既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必答题,也是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走出统筹城乡新路子是顺应城乡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2022年,河南城镇化率为57.07%,比全国低8.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全省城镇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根据城镇化规律,城市群、都市圈将继续深化,逆城镇化的趋势也将逐步展开。因此,这必然会带来城乡人口分布、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重构,农户、村庄都将呈现加剧分化的走势,以托管等为代表的乡村服务业将有效承接农户分化后的生产生活组织功能,一部分村庄将向集聚型村镇乃至社区转型,而一部分村庄的空心化将更加突出。这也决定了必须在科学把握城乡人口流动态势和趋势的基础上,走统筹城乡的新路子,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及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庄发展、建设和乡村建筑风貌管控,使乡村空间布局与城乡人口流动格局的动态变化相适应。
功能愿景
乡村是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在农业大省现代化的进程中,广袤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不断上升,进而推动乡村功能的提升和乡村地位的攀升,促进城乡关系重塑。基于农业大省现代化目标和乡村功能拓展趋势,乡村功能愿景可以归纳为“五大空间”:
高质高效生产空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农村传统功能之所在,尤其是当前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属性更加突出。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下,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须充分发挥乡村尤其是农业大省乡村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的生产功能。当然,城乡居民对食品的消费需求在量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质的需求,社会对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这也推动农业发展势必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乡村成为高质高效生产空间。
宜居宜业生活空间。创造高品质生活,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一方面,部分城市居民在工作模式、生活模式上可能发生“逆城镇化”的转变,特别是一部分城市老龄人口更愿选择乡村田园式康养生活,而另一方面,即便城镇化率达到75%,全国仍有3亿多人生活在乡村,他们也需要更好地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同时,随着投入的持续加大,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将加快构建,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加强,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将持续改善,为乡村承载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低碳生态空间。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乡村才能更具吸引力、农业才能更具竞争力。特别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功能将进一步彰显。从需求看,城乡居民对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有效需求和支付意愿更加凸显;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供给看,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力度不断加大,推动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变成“聚宝盆”,打造村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低碳生态空间。
乡愁乡韵文化空间。文化振兴是铸魂工程,优秀乡村文化既能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和“活态文化”的传承,又能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还能够提振乡村精气神,增强乡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特别是在城乡飞速变迁的背景下,乡村承载着已然“市民化”群体的田园牧歌梦,突出乡村特色,保护好乡村传统历史,传承乡土文化,打造听乡音、尝乡味、看乡景、住乡居、忆乡愁的特色产业链,既能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又能留住乡愁记忆,使乡村真正成为能寄托乡愁乡韵乡情的文化空间。
创新创业创富空间。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乡资源要素加速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的过程。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持续完善和提升,加之城市土地等成本的上升、互联网技术渗透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乡村对创新创业要素的吸引力、竞争力逐步增强,以电商、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飞速发展,人回乡、企业回迁的“回归经济”加快兴起,带动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使乡村成为创新创业创富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致富奔共富的良好局面。
重点难点
作为后发地区,农业大省统筹城乡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需要补齐的短板弱项更多,更需要创新思路举措,完善政策举措,蹄疾步稳加以解决。
发挥后发优势规避后发劣势。作为中国的缩影,河南在现代化新进程中,基于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和农业大省、大国大省经济体实际,决定了在统筹城乡方面面临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作为后发地区,可以充分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机遇和条件,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另一方面,也面临后发地区选择空间收窄的制约,不能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特别是“粮、人、地”的三重约束,成为统筹城乡、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内置前提和先决条件。比如,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不仅满足近亿河南人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其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粮食比较收益偏低、发展机会成本高企的背景下,这既是河南的贡献,也是河南的奉献,更是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必须扛稳扛牢的必选任务。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粮食安全前置型、耕地保护红线和用地供需矛盾硬约束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这既是统筹城乡困难所在,也是探索新路子“新”意所在。
放大比较优势塑造发展胜势。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畜牧大省、经济作物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农村人力资源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居全国第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82万人、全国最多,这些都是统筹城乡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特别是当前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属性更加突出,广袤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河南广大乡村积蓄着巨大内需潜力,既有基础设施补短板带来的投资需求,又有农村家电、汽车等迭代升级蕴含的消费需求;既有4200多万农村人口的巨大改善性需求,又有每年上百万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提升性需求。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加速在城乡间双向流动,随着人回乡、钱回流、企业回迁的“回归经济”加快兴起,统筹城乡将成为拓展内需的最大空间所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基于现代化目标任务、依托发展基础、发挥独特优势、塑造发展胜势的战略重点和难点。
打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赶超。在以往的城乡发展过程中,通常把城市放在中心和主导地位、乡村放在从属和被动地位,导致乡村肌理被扭曲、多元性被破坏,也导致传统农业产业链短、价值链低、供应链弱。而正在全面起势的现代农业,链条完善、循环畅通、运转高效,能够架起从田间地头直达百姓餐桌的高速通道,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也正在全方位大规模向农村渗透。这些都倒逼打破传统资本导向型、城市优先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以发展城市转移农民的路径,改变乡村从属服务于城市的地位,城市与乡村逐渐转变成为优势互补、平等交换的地位,更加注重把城镇与乡村的发展视为一个融合共生的有机整体,构筑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实现向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转型赶超。
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
立足新形势、新需求,走好农业大省统筹城乡新路子,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又要聚焦“三农”抓“三农”,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措并举、同向发力,筑牢“两个确保”、促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基本盘,推动干在实处、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更加出彩。
锚定一个目标。即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实现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乡村产业竞争能力强、农民收入水平高、农村现代化水平高。为此,需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审视农业的作用、乡村的价值,把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省等有机统一于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统筹城乡、共同富裕新路子。
强化双轮驱动。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和改革关键一招,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统筹城乡的动力活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塑重构,打造种业强省、农机装备制造强省、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现代化农业从业者队伍,提升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塑造现代农业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机制创新、制度变革赋能城乡深度融合。
坚守三条底线。一是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树立大食物观,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守牢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二是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的预警响应作用,推动帮扶政策落实,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着眼过渡期后的政策衔接并轨,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三是坚守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
突出四个抓手。一是基础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尤其是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仓储烘干、冷链保鲜、现代物流、农机装备、加工装备、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创新农业保险和服务。二是业态创新,持续推动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预制菜、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积极培育“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三是绿色发展,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乡村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等,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四是数字乡村,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处理五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统筹城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尤其是要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农业农村的基础性地位和滞后性现状,也决定了必须更好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农业与农村的关系。统筹城乡不仅要发展乡村产业,更要补上农村发展短板,需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持续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三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返乡创业热潮涌动的趋势,强化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产村融合、镇村融合、数实融合等,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尤其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逐步在县域内打破城乡界限,推动农民在工农之间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四是塑形与铸魂的关系。统筹城乡加强乡村建设,不仅要见物见硬件,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塑形”提“颜值”,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而且要见人见“软件”,在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铸魂”提“气质”。五是历史主动与战略定力的关系。统筹城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强化历史主动,尽力而为、锲而不舍,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又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足够历史耐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