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专访|李卫东:以重大项目扩投资、稳增长

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3-01-28 08:29:54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引擎。节后上班首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在各地同步火热举行,经济马达开始强劲运转。

  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最能体现中原大地的经济脉动。开局之年,河南日报社特邀知名专家,派出多路记者,采取“智库产品+案例展示”的形式,对全省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进行梳理和盘点,对未来经济走向进行分析和展望,充分展现我省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和生动实践。

  其中,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专访《以重大项目扩投资、稳增长》,以及大项目探营《看,中国农业的“芯片工厂”》,带您感知牧野大地经济脉动。

22a244a8599174909c81fe7dd99eeee.jpg

《河南日报》1月28日新乡特刊版样

以重大项目扩投资、稳增长

——访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

  河南日报记者 李虎成 赵同增

  2022年,新乡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为抓手,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促投资、稳增长、增动能,推动全市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

  据介绍,新乡市前六期“三个一批”项目284个,总投资1760.5亿元。41个“签约一批”项目,已履约41个、履约率100%,已开工40个、开工率97.6%;125个“开工一批”项目,已开工125个、开工率100%,已投产124个、投产率99.2%,已入库71个、入库率59.7%;118个“投产一批”项目,已达效118个、达效率100%,已入“四上企业库”56个,升规率59.6%。

  随着“三个一批”项目落地实施,2022年,新乡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实现位次、增幅“双进位”:1—9月份增速13.6%,居全省第三位;全年增速13.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其他各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

  如何以重大项目扩投资,以项目投资稳经济?本报记者专访了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

狠抓招商引“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卫东说,招商引资工作,是“三个一批”项目的“源头活水”,抓不好招商,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为引来更多、更好的“活水”,新乡市建立招商引资“一盘棋”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上阵,坚持重要客商亲自接待、重大活动亲自带队、重点问题亲自协调,多次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开展招引活动;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意见》等激励性文件,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开放意识,举办四期“签约一批”活动,列入省台账“签约一批”项目119个,总投资952.7亿元,合同引进省外资金774.4亿元。

“十四五”期间,新乡计划实施的15个高速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赵云 摄

  同时,新乡不断深化产业链招商,建立市级领导分包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推进专班,围绕“542”产业体系谋划91个补链强链招商项目,其中76个项目签约落地、58个项目开工建设;制定11项、50条产业链招商特色政策,通过数字赋能、转型升级,推动新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一体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集群生态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

  新乡还频频举办重大经贸洽谈活动,成功承办2022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河南)、第五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黄河保护与文化发展论坛等9个重大经贸洽谈活动,签约项目171个,总投资579.4亿元。

健全机制增“动能”

  项目引进来,如何建得好、建得快?李卫东说,新乡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机制,打造强大“引擎”,持续为推动项目实施注入“新动能”。

  2022年,新乡市全力抓好双统筹,第一时间成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指挥部并实体化运行,以“四保”企业(项目)白名单为抓手,精细精准实施“‘四保’+‘包保干部’”助企措施,31位市级领导分包服务349个重大项目,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分包情况汇报,2022年市级领导累计调研300余次,分包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整体超过目标进度。

新乡白鹭化纤集团建成投产的现代化智能生产线。高志勇 摄

  创新项目监管,新乡市在全省率先上线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对“三个一批”等重大项目实行全流程在线监管调度,倒逼项目提质增效,受到省委改革办典型案例红榜通报。长封一体化飞地产业园、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心连心集团化工新材料项目、厦门金龙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推广马路办公、马上办理“二马”模式,从快从实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难题,问题解决率在98%以上。

  加强考评推进,印发新乡市“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和项目推进机制,每日报告“三个一批”项目进展情况,每周通报关键指标情况,每月对各县(市、区)进行排名,全年累计发布日报告358期、周通报36期、月通报9期,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保障要素破“瓶颈”

  土地指标不够、流动资金不足,是项目建设中的最大也是最常见的“瓶颈”,在新乡“三个一批”项目中也不例外。李卫东说,新乡市想方设法保障要素打破“瓶颈”,为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用足用好金融工具,统筹推进金融工具项目手续要件补办、签约投放、项目实施等各项工作。2022年,新乡市共通过国家审核项目16个,已签约投放基金项目5个、9.916亿元。

  建立“三个一批”用地台账,定期调度保障情况。全年获批各类建设用地3.57万亩,落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2.98万亩,全力保障项目用地,全市“三个一批”项目保障率达91.43%,用地需求应保尽保。

  组建资产规模超千亿元的新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探索实施“市级平台带动、县域资源整合、多元金融支持、央企参与建设”投融资模式,龙凤大道、长封一体化飞地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卫辉市城区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现场。王海玲 摄

  依托新乡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线上+线下”“24小时不落幕”的普惠金融服务。2022年举办专题银企对接活动47次,新乡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已注册企业52478家,贷款6879笔、金额103.06亿元,注册企业数、贷款笔数和金额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第3位。

  “目前我市谋划实施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95个,总投资714.7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70个、占比73.7%。”李卫东表示,2023年,新乡将以基础设施攻坚工程为牵引,实施项目3000个,完成投资3700亿元以上。

【大项目探营】

看,中国农业的“芯片工厂”

  1月16日,记者来到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走进全国农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看到试验田的小麦长势良好,智能化装备轻轻一摁就能快速启动;实验室的仪器指示灯闪烁不停,科研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育种工作。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我省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实施的重大创新引领项目,也是新乡市第五期“投产一批”项目,目前已达效退出台账。

  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领域首个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将建成集创新、熟化、展示、转化、产业、资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物育种产业新城,全面提升我国生物育种科研创新能力,从源头上保障国人饭碗端得住、端得牢,可谓是中国农业的“芯片工厂”。

ee8251a26135c7b2d6054136e68c37f.png

  该项目一期总投资10.36亿元,总占地4500亩,其中田间试验占地4150亩,科研试验建设占地350亩。根据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项目核心建设内容为“四中心一基地”,即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种质资源创新中心、分子生物育种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技术试验基地。为有效支撑、服务“四中心一基地”功能发挥,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需同时配套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与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产业互联网等服务平台。

  经过3年多的紧张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试验区和科研设施区已全面投入使用。农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等研发平台建成投用,组建了育种研发团队,启动了小麦、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育种研发工作,已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审定,现有83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区域试验,育成的“郑麦379”成为我省小麦第一大品种,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跨入世界领先行列。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机构的科技合作正持续深入开展。培育孵化了3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基础高起点建设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也已正式运行,首批一流创新团队已经入驻中心园区,启动实施了首批一流课题,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合力解决种业重大科学问题、攻克育种关键核心技术。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将持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统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力争科研条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打造我国种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样板。”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

5adc6f3a512d1794e47603e52b8fefb.jpg

责任编辑:代娟
广告 x
相关推荐
评论({{totalRow}})
  • {{item.name}}
    {{item.time}}
下载河南日报客户端APP
立即下载